一、目前禽病的流行特点
(1)疫病种类多、死亡率高
据农业部1993年对畜禽疾病死亡率调查估测,全国家禽死亡率为12%~20%,事隔10多年后的今天,畜禽的死亡率可能仍维持在这个水平,其中禽的死亡率可能还高一点。每年因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如果加上间接损失,可高达1000亿元。可见减少家禽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是我国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多养不如少死”似应是更现实的发展和防制策略。
要特别指出,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优良家禽的品种和动物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传入和发生。例如:禽流感、传染性贫血、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网状内皮增殖症、J亚型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以上这些疫病,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有发生和流行,有些虽然只在局部发生,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更为严重的是,所有这些疫病在以后若干年将持续给我国畜牧业造成危害,其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2)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或免疫力的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增强,从而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家禽群体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各地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和变异毒株的出现及其引起的疫病;马立克氏病毒的毒力明显增强,已有超强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报道。以上这些新的发病动态,给我们在诊断,免疫和防治上造成较大困难。
(3)某些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加大
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明显增多。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等。这些疫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饲养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多发病。加上规模化饲养的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各种应激因素增多等不良因素,使得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家禽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氏病、J亚型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很容易造成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任意加大剂量,某些养殖场从家禽出壳后就不断喂服抗菌药物,直至出栏上市为止;还有在饲料中及免疫注射时不适当混加抗菌药物。如此种种,使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抗菌药物都难以奏效。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合理用药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药物等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显得十分重要。
(4)多病原混合感染病例增多
在生产实际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机体产生致病作用。并发病、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更为突出。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病毒病之间合并感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与支原体病;细菌病之间的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与葡萄球菌病等。在临床上虽然采取一系列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常常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5)发病日龄跨度大 部分家禽的传染病发病日龄变宽,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最小的仅8日龄,还未接种疫苗就感染发病,大的可见于110日龄育成禽;禽痘,有的雏鸡仅8~9日龄便感染发病,按4周龄进行首免,则许多禽可能已感染此病,200天的产蛋鸡也可发病。
(6)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的比例明显上升:在一些养禽业比较发达或养殖水平较高的地区,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占发病总数的比例已从过去的百分之几上升到百分之十几,最高的可达百分之三十几,应引起守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者的重视。
二、前我国农村养禽场(或养殖专业户)疾病存在的相关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养禽场(或养殖专业户)疾病存在的相关因素,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种禽及禽苗方面、饲养管理方面、饲料方面、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
1. 种禽及禽苗
种禽的健康状况(垂直传播、营养缺乏或过多、免疫情况、种鸡日龄)。
种蛋的收集、消毒、孵化。
禽苗的选择。
禽苗的来源复杂。
2. 饲养管理
(1)禽舍场址的选择不合理。
大约40%的养禽户是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后建立简易禽舍。
大约25%的养鸡户是将原有的旧房屋稍加改造即开始养禽。
大约15%养鸡户虽有较好的禽舍,但设计存在缺陷(禽舍的通风、透光、保温、光照等)。
(2)禽舍的卫生条件差,忽视场地及场地周围的消毒。
鸡粪。
禽舍内的用具、运输工具、人员等。
80%禽舍门前缺乏消毒池或消毒用垫。
病禽的隔离、处理不当。
(3)免疫程序安排不当、一般不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
生搬硬套免疫程序。
频繁免疫。
相信“万能药”不免疫。
(4)应激问题较为突出。
饲养密度、温度骤变、饲料变更、光照变动、免疫应激、疫病感染、运输应激、飞鸟、老鼠、周围环境等。
(5)强、弱混群、轻视淘汰。
(6)不同日龄的家禽在相邻的禽舍饲养。
3. 饲料
饲料原料。
饲料配方(推荐配方)。
饲料的保存。
饲料中的小原料(饲料中的原料药、饲料添加剂等)。
4. 疾病预防和控制
疫苗方面存在的问题。
疾病的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
病禽的隔离、淘汰、处理不及时。
疾病的误诊。
5. 药物治疗
一味使用低价兽药。
只图使用新兽药,不管其实际成分。
盲目加大用药量。
用药疗程不够、见效就停。
任意选择几种药物配合使用、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药物。
平时不预防、有病乱用药。
未给病禽采用特殊的给药方式。
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 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禽的传染病是如何从个体感染发病,扩展到群体流行。这一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联结起来,就构成家禽传染病的流行链锁。只有当这个链锁完整时,传染病的流行才有发生的可能。构成这个链锁的三个条件之中,缺少任何一个,传染病的流行均不可能发生。因此,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和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我们制订正确的防疫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2. 疫苗和预防接种
疫苗其实包括疫苗、菌苗和虫苗三种,确切地讲,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生物制品,菌苗是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生物制品,虫苗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的生物制品,但人们为了方便都通称为疫苗。
一个良好的疫苗应具备以下条件:(1)安全性好且没有明显的副反应;(2)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和保护时间长(免疫期长);(3)性能稳定而易于保存;(4)使用方法简便,易于大面积免疫;(5)价格低廉,来源充足。目前的家禽的疫苗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完全符合这5个条件的并不多。
疫苗的种类:灭活疫苗,称死疫苗;弱毒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混合疫苗;异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3.疫苗的接种方法
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接种途径,只有正确地、科学地使用和操作,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根据疫苗的种类不同和考虑劳动强度,一般采用下列接种方法:饮水免疫法;滴鼻、点眼法;喷雾免疫法;刺种免疫法;皮下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滴肛或擦肛;浸头法等。
4. 免疫失败的原因
如果免疫禽群的抵抗力弱,在有强毒感染时会发生大规模的疾病流行。这就叫免疫失败,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母源抗体:母源抗体来源于产蛋种禽在患某种疾病或接受过某种疫苗免疫后,体内产生的针对该种疾病的抗体。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保护新生雏十分重要。然而其对新生雏的主动免疫(疫苗接种)亦有不利影响。当体内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时,可以中和弱毒苗,使其不能繁殖而发挥疫苗的免疫功能,因此,在进行某种疫苗的接种前,最好先测定新生雏的母源抗体水平,再确定免疫时间。
(2)个体因素:某些禽本身遗传性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应答差,以及因营养代谢紊乱(如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E、氨基酸缺乏等)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3)疾病的影响:当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会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当禽群感染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等都会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另外,某些中毒病、球虫病等对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