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城疫发生了新的变化,典型的新城疫已不多见,以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病理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为特征的非典型新城疫则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广大养鸡户的经济效益。现将非典型新城疫的特点及防制介绍如下:
1、发病新特点
非典型新城疫主要发生于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或已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的鸡群,发病率不高,死亡率低,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现不明显,病程长,往往个别发病,零星死亡。任何日龄的鸡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鸡。
2、临诊症状及病理剖检特点
雏鸡和育成鸡感染非典型新城疫后,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表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生“呼噜”声,咳嗽,甩头,口腔和喉头内有大量粘液,嗉囊内充满液体和气体,倒提时,口中流出粘液,具有酸臭味,拉黄绿色稀粪。病程稍长,则出现歪头,扭颈,站立不稳或转圈后退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喉头、气管出血、充血,有大量粘液。肌胃肿大,糜烂,乳头极少出血,肠道卡他性炎症,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泄殖腔粘膜出血。
产蛋鸡感染后,食欲下降,部分有呼吸道症状,拉绿色稀粪,产蛋下降,软壳蛋、薄壳蛋增多。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粘膜充血、出血、粘液增多,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泄殖腔粘膜出血。
3 发病原因
3.1 使用质量差、过期或运输、保存不当的新城疫疫苗。
3.2 免疫途径不合理,不按要求操作,如ND Ⅰ系苗只能注射,不能饮水。
3.3 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使用免疫程序,盲目照搬别的免疫程序。
3.4 接受过新城疫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新城疫强毒感染时,常表现为非典型新城疫。
3.5 鸡群健康状况不佳。如患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白痢杆菌病、球虫病等,会干扰或抑制新城疫抗体的产生。
3.6 免疫接种鸡群时滥用药物,会影响新城疫抗体的产生。
3.7 温度过低或过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往往会使鸡群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下降。
4、防制措施
4.1 选用质量合格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正确的免疫途径并正确操作,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严格消毒。
4.2 在接种疫苗前后,尽量减少应激反应,添加VC、拜固舒、电解多维等药物以缓解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
4.3 在给鸡群接种疫苗前后,不要给鸡群饲喂磺胺类或呋喃类药物。
4.4 建立新城疫抗体的免疫监测制度,定期随机抽样鸡群的血液,做HA-HI试验,检测新城疫抗体的滴度,根据其消长规律适时进行强化免疫,从而保证抗体的水平。
对于已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鸡群,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紧急注射加倍量的NDⅠ系苗同时配合注射ND油乳剂灭活苗,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在日粮中添加VC、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