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物用法>>正文
肉鸡生产中合理用药
来源: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点击量:3729

  肉鸡生产中合理使用药物的综述

  正确而合理的使用药物是保证养鸡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在肉鸡生产中随意的乱用药物,将会给饲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给药残控制也将带来很大的难度。

   就目前养鸡户用药来看,尚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养户自雏鸡入舍后除接种疫苗当天和宰前几天不给鸡群投药外,其余所有的饲养日都不停的给药,一个饲养周期下来后,要投20几种药品,药费达到1元以上,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破坏了肉鸡肠道的菌群平衡,使饲料难于消化吸收,影响了肉鸡生长发育 。

  为提高养户的收入,减少养户损失,有必要讨论一下药物使用问题,以引导养户在肉鸡生产中合理用药。

  一、合理使用“肾药”

  有很多养户在使用药物以后,都要投给“肾药”,这似乎很普遍,还有的养户在35日龄前后要固定的投给一次“肾药”,叫做通肾,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对绝大多数“肾药”的处方剖析一下就会明白了,这些“肾药”的95%以上成分是碳酸氢钠,还有少量的亚硒酸钠,其药物机理是促进机体尿酸盐排泄,当使用剂量过大时还会造成亚硒酸钠中毒。

   什么因素能造成鸡只发生尿酸盐沉积呢?答案有两条,一是外源性因素,即由于家禽肝内没有精氨酸酶,当长期食入含有过高的蛋白质饲料时,可导致尿酸合成增多,超过了肾脏的正常排泄能力,即可引起外源性尿酸盐沉积症。其实这一点没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担忧,只要你是使用中型以上公司生产的饲料,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中大型公司的饲料是根据肉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而精心配置的,对产品也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后才能出厂,绝不会存在因蛋白质的含量过高而造成尿酸盐沉积症的现象发生。二是内源性因素,常由于鸡群发生肾型传支和药物中毒,造成肾功能不全而引起尿酸盐排泄障碍,引发内源性尿酸盐沉积症。事实上,当鸡群一旦发生肾型传支后,没有有效药物能治疗,“肾药”可以适当的缓解症状,必须靠机体自身去恢复,其损失程度与继发细菌性疾病的轻重程度直接有关。

   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是控制肾型传支的最有效措施。在肾型传支流行区,首免应接种新支肾(LASOTA+H120+28/86)二联三价疫苗。在非流行区,首免时接种MA5(传支苗麻株)对肾型传支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对于接种传支苗来讲,首免的日龄越小越好,我们用的传支苗是活毒苗,接种后可迅速在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中增殖,并起到占位的作用,当有传支野毒进入呼吸道后,已无增殖空间,减少了传支野毒在体内的增殖机会。

   无节制的用药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是造成肾脏组织损伤,导致“花斑肾”的主要原因。在我们肉鸡防治细菌性疾病使用的药物中,氨基糖苷类用量最大,其中最常用的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安普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肾脏毒性,损伤肾脏组织,导致肾功能减退,其中以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最大。科学而合理的使用药物是有效的防止“花斑肾”出现的前提,当错误用药导致“花斑肾”出现的时候,可酌情投给“肾药”,以促进“花斑肾”得到康复。假设“花斑肾”症状并不严重,可考虑连续投服3-5天0.4%浓度的小苏打水,也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合理使用抗病毒药

   在肉鸡生产中,对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炎主要靠接种疫苗预防,一旦肉鸡发生上述任何一种传染病时,都没有有效的药物去治疗,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性感染的措施。

   我国在99年以前,在肉鸡生产中几乎没有使用抗病毒西药情况,自2000年禽流感在中国迅速流行后,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抗病毒西药去治疗禽流感。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西药有3种,即金刚烷胺、吗啉胍、利巴韦林。由于这些药物以前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不多,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对禽流感的疗效难于做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但通过近期使用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后,感到这3种抗病毒药对感染H9亚型流感病毒的鸡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在使用中必须与抗菌药物合用,控制继发的细菌感染,以提高疗效。值得提倡的是,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时,应首选使用中药提取剂。中药被动物机体吸收后,可转化为具有显著抑菌和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并提高动物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起到很好的防治。

   应该提示的是,养户在决定投给鸡群含有抗病毒药的复方制剂时,一是已观察到了鸡群有禽流感发病征兆;二是了解了鸡群继发细菌感染的程度;三是掌握复方制剂中的抗菌药物成份和对细菌的敏感性;四是根据当地禽流感的流行情况预防性给药。如果脱离开这四个前提去投药的话是盲目的,即没有针对性,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收效。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点传染病常识,即传染病的发生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鸡群的健康状况和饲养环境等有关。在潜伏期我们是很难发觉鸡群已感染上了禽流感病毒的。而前驱期是可以观察到的,什么是前驱期呢?就是鸡群中已有发病的鸡只,但并不表现该传染病的典型的临床症状。症状明显期是发病鸡表现出了该传染病的典型的临床症状。转归期则表示发病鸡只是好转或死亡的结局。

   禽流感H9亚型流感病毒属于低致病力毒株,鸡群一旦感染上该病毒后,即使发病也不可怕,核心问题是研究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控制一定要得力,鸡群的损失程度与此直接有关。感染上H9亚型流感病毒的鸡群,一旦发病时,在其前驱期往往表现眼睑变形、结膜炎、眼前角含水泡、下额肿胀等症状。在鸡群20日龄以后,每天数次进行详细观察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后,养户要立即向兽医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投药、改善环境、用含碘消毒剂带鸡喷雾消毒和适当提高舍温等综合性措施。选用的复方抗病毒药中最好含解热、镇痛、消炎的药物,以促进采食量的改善。对所选用制剂中的抗菌药物应该肠道吸收率高,对大肠杆菌药敏效果好。对出现肿头的鸡只,可选用抗菌素进行胸肌注射,每天1-2次,连续注射3-4天,能显著提高疗效。

   有的养户在鸡群1-2周时就投给抗病毒药物,以预防流感的发生,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H9亚型禽流感的发生比较有规律,大多数发病鸡群集中在21-32日龄,养户可考虑在这一期间预防性的投给抗病毒药物。但要视当地禽流感流行情况而定。否则,无疑是一种浪费,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给你的鸡群造成一定的伤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投药、对症治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防治鸡病过程中,抗菌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化疗三角”。由此可见,用抗菌药物治疗鸡病时,要针对性选药,根据药物的药 动学特征,给予适合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防止病原体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同时依靠和发挥鸡只机体的防御能力,使鸡群得到迅速的康复。

   我们把抗菌药物通常分成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两大类。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抗生素除能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外,随着化学合成的发展,现已有不少品种人工合成或半合成。抗生素种类繁多,但其作用机理不外乎四种类型,一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二是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三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化学合成抗菌药在肉鸡生产中常用的主要是喹诺酮类药物,由于近几年频繁而无节制的使用,细菌对绝大多数的喹诺酮类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尽管近期人们不断的开发出新品种,但其抗菌效果都不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养户在使用这类药物去治疗肉鸡大肠杆菌病时,往往因疗效不佳而盲目的增大剂量,结果导致鸡群中毒的事故经常发生。针对养户在养鸡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用药错误,现介绍下述用药知识。

   (一)掌握群体性给药方法:我们的肉鸡是规模化饲养,在进行群体性给药时,饮水中加入药物是最常用的方法,应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两点。

   1、不要把药物一次性直接溶于水中。有些粉剂中的药物成分是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为促进这些药物能溶解在水中,生产商在制剂时加入了表面活性剂(助溶剂),但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都要在一定的浓度下才能起到降低水分子表面张力,达到助溶的作用。如把药品一次性加到水中,会因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而达不到药物充分溶解的目的,当药物一旦出现沉淀或漂浮在水面上时,不可能有好的药物疗效。养户并不知道哪些制剂中有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药物成分,为保证起见,建议在投药时先把药品溶于水盆中,并充分搅拌后再倒入水箱或大的盛水容器中。

   2、在规定的时间内饮完在水溶液中容易失效的药物。在水溶液中不容易破坏的药物,可让鸡长时间的自由的饮用。但有些药物在水中是不稳定的,例如氨苄青霉素很快的水解是其不稳定的原因,当选用含有氨苄青霉素药物成分的制剂时,应采用口渴法给药,即在给鸡群饮用药物溶液前停止饮水,夏季约2小时,冬季约3小时。

   有些药物需混于饲料中进行给药,充分的混合均匀,是大家都理解的,但对于用药量少,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不宜拌料投用。

  (二)了解药物的肠道吸收情况:口服给药后,各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率差异很大。不过问药品制剂中含有什么主要成分,不考虑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情况,单凭药品包装说明选择药品是不理智的。难从肠道吸收的药物只能治疗肠道细菌性感染,不能治疗全身性疾病。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共性就是肠道难于吸收,而这类药物对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时往往又是高敏的,用于预防性给药无可非议,用于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时应考虑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的途径。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肠道吸收率只有3-5%,安普霉素可达11%左右。选择这类药物去防治疾病时,要根据鸡群的健康状况,掌握好用药时机。当鸡群大肠杆菌病较严重时,应选用口服后肠道吸收好,有效药物成分在组织中分布广泛,体外药敏试验效果好的药品。

  (三)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诊断疾病是准确选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前提条件。对疾病的病因和症状经过综合分析后,认定是细菌性传染病的话,应知道病原体是什么,再选用治疗药物。对选用药物的抗菌谱和药动学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例如确诊后认定鸡群的呼吸道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这时就要选择对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而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抑菌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的,可见此类药物对由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是没有治疗效果的。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类。在青霉素类中我们常用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防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在先锋霉素类中头孢拉啶和头孢氨苄在兽医临床上较常用,主要用于防治大肠杆菌病。临床上应尽量选用对病原体高敏、价格低廉且对鸡只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例如确诊鸡群发生了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后,首选药物应该是氨苄青霉素,这种药物具有毒性低、对葡萄球菌高敏、价格低廉的优点。

  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决定每天的给药次数,针对预防还是治疗疾病决定疗程和给药剂量是合理用药的守则。鸡群没病时,无休止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鸡只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鸡群死鸡数量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但生长发育不会很好,体重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就目前我们鸡舍的饲养条件和社会防疫环境讲,养鸡很难离开抗菌药物,但合理使用却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巧。

上一条:地塞米松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下一条:喷雾给药的特点及应用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   总经理:刘照明
联系电话:13513769837   业务QQ:651743219    电子邮箱:gushituji@126.com
(C)2007 版权所有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技术支持: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豫ICP备07006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