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介绍了产蛋期的饲养方式、产蛋期饲养管理、优质肉种鸡种用性能评价方法
第一节 产蛋期的饲养方式
一、笼养
肉种鸡笼养方式有大方笼饲养和单笼饲养两种,笼具均有生产厂家定型产品。方笼饲养时每笼饲养母鸡18只鸡,公鸡2只,公、母比例为1:9,采用自然交配方式配种;单笼饲养时每个单笼饲养2-3个母鸡,公鸡单独个体笼饲养,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种,公、母比例为1:45-55。
笼养方式采用料槽和乳头饮水器进行喂料、饮水。
二、平养
在饲养肉用种鸡时,平养方式是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平养方式中,“条板—垫料”平养方式效果最为理想。
“条板—垫料”鸡舍地面每只鸡所需面积为0.16平方米,即每平方米可养种鸡5.4只鸡,每只鸡所需料槽的槽位为8-10厘米,料槽的高度应为其底部与鸡背等高。饮水器有乳头式、自动水杯式和水盘式等多种。一般水盘式每个可满足50-60只鸡的饮水需要,乳头式每个可满足10-15只鸡的饮水需要。以上数字是一般的推荐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温度、湿度、鸡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平养方式均采用自然交配进行配种,公,母比例为1:9。
第二节 产蛋期饲养管理
一、产蛋期饲养
(一)产蛋期饲料与育成期饲料的差异
产蛋期与育成期除了管理措施上有不同之处外,对饲料的要求也不一样,优质肉鸡种鸡育成期一般指6-21周龄阶段,21周龄之后进入产蛋期。产蛋期、育成期饲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饲料原料、饲料配方和饲料中所含营养物质浓度上。育成料使用低蛋白质配方,一般蛋白质含量为15%,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可少量使用菜籽饼等低成本原料,但一般不宜超过总量的5%;产蛋料使用高蛋白质含量配方,根据产蛋率的高低,蛋白质含量为16%-18%,并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采用鱼料、豆饼等优质蛋白饲料原料,另一主要不同处即钙、磷用量和比例不同,育成期饲料钙含量为1.5%-1.2%,磷0.71%左右,钙、磷比例一般为2∶1;产蛋期饲料钙含量高达3.5%,磷0.71%,钙、磷比例为5∶1。
17-19周龄为母鸡性成熟的关键时期,必须由育成饲料换成初产蛋饲料。产蛋饲料中应按标准增加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增加蛋白质满足性成熟期和初产前对蛋白质的需要,增加钙使母鸡体内贮存一定量的钙以供开产时对钙的需要。由育成料换成产蛋料时应注意应有1周以上的过渡时期,即在过渡期内用1/2的育成料和1/2的产蛋饲料混合饲喂,生产中那种产蛋到一定量时再换成产蛋饲料的作法是错误的,因产蛋前没有钙的贮存无法满足开产时钙的需要量,会导致产软壳蛋和减少产蛋量、推迟产蛋高峰的到来,开产前换成产蛋料虽然饲料成本会有所增加,但多产的蛋足以收回成本,且对产蛋高峰的出现很有帮助。当然开产前钙的补充也不能过份,因鸡体内钙的贮存有限,钙供应过多会因降低钙的利用效率而造成浪费,同时钙供应量过多对食欲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根据产蛋率的高低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在鸡育雏、育成、产蛋的任何时期,各个生产环节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产蛋期的管理措施跟不上,则育成、育雏期的精细管理都会前功尽弃。虽然饲料、光照、饮水、体重控制等问题是整个生产周期都需注意的管理问题,但在产蛋期的管理中根据产蛋率的高低进行饲料配方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就能达到降低饲料成本,充分发挥优质肉种鸡产蛋潜力的目的。
优质肉种鸡的产蛋率变化模式同其它种鸡是一样的,从开产到高峰再逐渐下降。优质肉种鸡的产蛋率一般是22-24周龄达5%,然后迅速上升,在26-27周龄产蛋率达50%,30周龄左右产蛋率便可达85%左右的高峰,之后便逐步下降,一般每周下降1%左右,到72周龄降至50%左右。
产蛋率不同,鸡所需饲料的营养物质浓度和数量便不一样。应根据产蛋率情况对饲料配方进行不同的调整。尤其是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应有不同的指标要求。产蛋率在80%以上时,蛋白质含量为18%,钙3.5%;产蛋率在65%-85%之间时,蛋白质含量为17%,钙3.25%;产蛋率小于65%时,蛋白质含量为15.5%,钙3%。这样即能得到高产蛋率,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潜能又不浪费饲料,控制成本在最低限。但应注意生产中容易犯的错误是降低营养水平过快,应该是当产蛋高峰过后,产蛋量开始缓慢下降时,维持原来的营养水平1-2周,让鸡恢复疲劳。然后再适当降代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如果天气炎热。采食量下降,此时钙的水平不宜降低过快,以便保持蛋壳质量。
(三)喂料
喂料可自动化操作也可人工操作。大型鸡场可采用自动化操作,中、小型鸡场可采用人工操作。喂料过程中,一日喂3-4次,炎热季节早晚各加喂1次。一次加入料槽中的饲料不能超过料槽深度的1/3,否则会浪费较多饲料。
二、产蛋期管理要点
(一)转群
可根据生产实际和设备周转情况,育成鸡可在14-19周龄的任何时间转入种鸡舍,但在17-18周龄转群较为合适。转群过早,因鸡体较小,鸡笼缝隙过大,会发生跑鸡现象,管理上会比较麻烦。转群过晚,由于鸡临近开产或已经开产,转群时的强应激会推迟产蛋率的上升,推迟产蛋高峰的来临。
转群是一项很繁重的突击性工作,事先应作好妥善安排,并按生产流程和周转计划进行。笼养育成鸡可在白天进行转群,平养育成鸡晚上抓鸡方便应在晚上进行。转群前产蛋舍的笼具、饮水器等每件物品应经过认真的检查、维修与消毒。转群前几天饲料中可加一些抗生素或抗应激的多种维生素等。转群时应选择适宜的天气,尤其是夏季应在凉爽的晚上进行。转群过程中应有专人抓鸡,手提鸡脚轻拿轻放,防止造成骨折或弄伤鸡体,同时应仔细观察,对病、弱、残的鸡进行淘汰。
(二)温度
鸡舍内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最低不应低于7℃,最高不超过30℃。相对湿度保持在60%-75%之间。如超过此温度范围则会严重影响采食和产蛋量,当环境温度达27℃时,每上升1℃,鸡的采食量会下降1.2%。为了保持最佳湿度,平时应注意增加通风,改善舍内空气环境,但当舍内温度低于18℃时应以保温为主,减少通风,舍内温度高于27℃时则以降温为主,可加大通风量。
(三)饮水
鸡机体内大部分组成物质是水,水对于鸡与饲料对于鸡是同等的重要,必不可少。产蛋鸡在舍温21℃时的饮水量通常是采食量的2倍,随着气温的升高或降低,饮水量会有所改变,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跟气温呈强正相关。炎热的夏季,饮水量可达饲喂量的4倍以上,笼养种鸡比平养种鸡饮水量要多。但鸡饮水量往往超过实际的需要量,这通常会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造成粪便变稀、变湿,使粪便清除工作难度加大,更使空气湿度增加,空气质量变差,鸡舍内有害的刺激性气体增加。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限制饮水,但产蛋高峰期和炎热的夏季限制饮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饮用水应清洁、卫生。可用自来水,井水或泉水。水温以13-18℃为宜,冬天不能低于10℃,夏天不能高于27℃。如限制饮水,一天可饮水4次,每次饮用时间可根据气温高低在15-30分钟之间,应注意养鸡密度,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水。
饮水设备有水槽和自动饮水器,有条件的鸡场最好采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其优点是清洁、卫生,同时免去了清洗和消毒水槽的麻烦。如用水槽则冬天必须2天1次,夏季每天1次清洗水槽,每周对水槽进行消毒1次。
应随时保证有充足的干净饮用水供鸡饮用,应经常检查水箱,不能缺水,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更应注意,虽然有时供水充足会使鸡粪变稀,但缺水造成的危害性会更严重。每次饮水免疫后不要忘了及时打开供水系统。
平时应观察和记录每天的饮水量。突然增加或陡然减少都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往往预示着鸡体健康问题或饲料问题,应提前诊断和仔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生产中的产蛋损失。
(四)光照
光照分为工人光照和自然光照。光照对成年种鸡产蛋的作用是直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并控制开产日龄和产蛋量;二是对整个鸡体的所有机能的内因性调节,通过明暗光周期调控排卵和产蛋时间,自然光照还有杀菌和消毒作用。光线对鸡的的影响有两个因素:光本身的强度和波长(波长决定光线颜色);光照时间和长短及其变化。人工光照和自然光照对鸡本身的作用是一致的。
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种鸡喂养季节采取不同的光照方案,不同的光照方案具体实施措施各不相同,但所有方案都应遵守这样的原则:产蛋期每日光照强度和长度决不可减弱和缩短。换句话说,在产蛋期(21或22周龄起)每天光照时间应保持逐渐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再固定不变,切勿减少,但每天光照时间最长不超过16.5-17小时,否则对产蛋无益,且浪费电力和饲料。
密闭式鸡舍中,全部采用人工光照,根据光照制定原则制定光照程序控制光照较为容易,但我国密闭式鸡舍较少,尤其是农村条件下更多的是开放式鸡舍,光照时间控制较为复杂。
产蛋期的的光照管理必须与育成期的光照程序紧密结合,育成期光照转变为产蛋期光照方式的正确与否,对其产蛋高峰的出现与持续时间以及全程产蛋量的多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优质肉种鸡21-22周龄产蛋率达2%-5%时改为产蛋期光照方式,即在育成期的基础上每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每天光照16.5小时或17小时时维持不变。
在执行光照程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转群之前应制订出完善的光照程序,并按照光照程序严格执行,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