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正文
养殖重防更要重养
来源:山东畜牧网  点击量:5161

  近几年动物疫病频频发生,国内养殖业越来越注重对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防重于治”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在实际生产中,相当一部分养殖业者却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片面认为防疫就是依靠疫苗和药物来防治畜禽疾病,忽略了对畜禽饲养条件的改善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疫病不断,生产水平低下。这种情况在农村个体养殖和部分集约化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普遍存在。由于个体养殖从事主体多是农民,为节省养殖投入,设备大多因陋就简,畜禽舍缺乏良好的保温、防暑功能,舍内卫生较差,舍内小气候环境受外界影响非常大。正是由于饲养条件的恶劣,致使畜禽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遭遇外界不良应激便极易发病,疫病发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意识,主观认为畜禽注射了疫苗就不会发病,或者发生疫病后就一味用药,造成畜禽从出生到出栏都在注射疫苗和重复用药中度过。恶性循环的后果是耐药性致病微生物产生,畜禽疾病日趋低龄化、复杂化,各类畜禽产品越来越难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与农村个体养殖相比,集约化养殖虽然规避了散养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了养殖的技术含量。在实际生产中,仍频频出现畜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淘汰率高及其它异常,导致生产水平低下。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其原因不仅仅是简单为疾病或营养问题所致,根源在于部分集约化养殖场偏重于挖掘畜禽生产潜能,只考虑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进行高密度饲养,不执行健康的养殖方式,导致畜禽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病原菌极为敏感,各种疾病多发、常发,难以控制;而高密度饲养导致饲养环境进一步恶化,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一旦发病,会殃及整个畜(禽)群。

  业内专家对此分析认为,缺乏良好的饲养意识,对良好饲养环境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长期忽视对科学饲养的投入等,是当前众多个体养殖及集约化养殖场迟迟不能摆脱药残和疫病困扰的主要症结所在;在社会对畜禽食品安全标准和对外产品出口质量标准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多种药物和疫苗开始被限制使用或禁用,使得畜禽生产在疾病防治、控制药残、保障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上顾此失彼,也导致以疫苗接种、药物防治、环境消毒等为主的传统疾病控防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权威人士指出,为了国内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疾病防治模式,大力鼓励畜禽生产者通过营造科学、舒适的生存环境来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疾病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对药物的依赖。

  中国农业大学张克家教授对此非常赞同,他认为,通过良好的饲养来达到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减少药物使用量、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才是合理而现实的发展举措。张克家把动物饲养及其疫病防治模式分为“自然模式—高度人为模式—适其天性模式”三个阶段,而“适其天性”,不等于完全任由畜禽自然生长,人工干预绝对不可或缺,但要有个度,不要过度干预。畜禽只有在饲养环境良好的条件下生长,其机体良好的自然状态抗病力最强。据资料显示,烟台、潍坊、莱西等肉鸡养殖企业通过加大对鸡场福利的投入(进行鸡舍标准化改造),药物使用量显著减少,而且生产技术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鸡舍标准化改造前后的生产指标,父母代存活率提高5%-10%、66周龄产雏数提高25-30羽,商品代鸡群药费由0.8-2.0元/只降到0.3-0.5元/只,存活率提高5%。

  当前,中央1号文件也着重指出养殖业要“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来逐步扭转近年各类畜禽疫情难防难控,以及畜禽产品因药残引发的食品安全、出口受阻的窘迫局面。这一切让我们认识到,改变落后的养殖观念,改善饲养方式和饲养环境,突出饲养管理在预防疫病中的地位,对推动未来养殖业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提升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上一条:畜牧养殖开春有五件事
下一条:蛋鸡补充光照四注意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   总经理:刘照明
联系电话:13513769837   业务QQ:651743219    电子邮箱:gushituji@126.com
(C)2007 版权所有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技术支持: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豫ICP备07006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