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放养鸡的日常管理
来源: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点击量:5297
野外放养鸡的品种没有特殊的条件要求,原则上只要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即可,一般地方品种(如三黄鸡、固始鸡、石岐杂鸡等)较为适宜。
雏鸡脱温后40~50天,于4~5月份,白天气温不低于15℃时开始放养;成鸡一般春末至秋后散养,其它季节圈养。野外放养鸡的日常管理主要有:
一、供给充足的饮水。野外放养鸡的活动空间大,一般不存在争抢食物的问题。但由于野外自然水源很少,必须在鸡活动的范围内保证供给充足、洁净的水源,尤其是夏季更应如此,否则,就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疾病发生。
二、定时定量补饲。补饲定时定量,不可随意改动,这样可增强鸡的条件反射。夏秋季可以少补,春冬季可多补一些;补料量视鸡的采食情况而定。在傍晚时补料一次,一定要让每个鸡都吃到料,因此,必须摆放足够的食槽。
三、鸡蛋的收集。在产蛋窝内预先放入1个鸡蛋或空壳蛋,引导产蛋鸡在预置的产蛋窝产蛋;定时将产蛋窝内的鸡蛋放入经消毒的蛋托,并及时捡回窝外鸡蛋。捡蛋时将破蛋、砂皮蛋、软蛋、特大特小蛋单独存放,不作鲜蛋销售。
四、诱虫。可用灯光诱虫或激素诱虫。有虫季节在傍晚后于棚舍前活动场内,用支架将黑光灯或高压灭蛾灯悬挂于离地3米高的位置,每天照射2~3小时;或每亩放置1~2个性激素诱虫盒或以橡胶为载体的昆虫性外激素诱芯片,30~40天更换1次。
五、疫病控制。对放养鸡要进行定期防疫与驱虫,按提前制订好的疫病防疫程序,定期接种疫苗和预防性投药、驱虫、消毒。
六、预防兽害。生态养鸡的天敌很多,如黄鼠狼、老鼠、蛇、鹰、野狗等,这些野生动物对不同日龄的放养鸡都有可能造成危害。在放鸡前,灭一次鼠,但应注意使用的药物,以免毒死鸡。在鸡舍外面搭个小棚,每100只鸡配养1~2只鹅,当有动静的时候,鹅会鸣叫,人员可以及时起来查看;管理人员住在鸡舍旁边也有助于防止野生动物的靠近。
七、防止农药中毒。果园为了防止病虫害,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喷洒药物,其中有的药物对鸡可能有毒。因此,在喷洒对鸡有毒害作用的农药当天及以后7~10天,需要把鸡圈养在鸡舍内或采取轮牧方式,在喷药后的果园内不能采集青绿饲料喂鸡。另外,在外面采集青草也需要了解这些地方在近期内是否喷洒过农药,以保证安全。在选择果树品种时,优先考虑抗病、抗虫品种,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减少对鸡的影响。
八、预防风雨冰雹的伤害。风雨冰雹是放养鸡非疫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风雨冰雹来临前及时将鸡群召集回棚舍,风雨冰雹过后及时到放养场地查看和寻找有无受伤鸡只并及时处理。做到平时时刻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九、精心管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的日常管理要做到“五勤”:放鸡时勤观察;补料时勤观察;清扫时勤观察;呼吸时勤观察;采食时勤观察。
十、鸡粪和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清除的鸡粪,要在远离鸡舍的下风地方内发酵处理,周围用网围住,以防鸡刨食。传染病致死的鸡或因病扑杀的死尸要深埋或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绝不可食用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