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鸡病防治>>其他>>正文
浅析肉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方案
来源:鸡病专业网独家发布  点击量:3986

摘 要:肉鸡新城疫是当前危害集约化肉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呈现出典型与非典型新城疫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带毒综合症等互存现象。本文针对肉鸡新城疫病流行现状、特点、原因及其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防控肉鸡新城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肉鸡新城疫     流行特点      防治措施
  肉鸡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病原为鸡新城疫病毒(NDV),目前认为鸡新城疫病毒为单一血清型。我国一直将鸡新城疫的扑灭计划列为禽疫病防治重点,是纳入强制性计划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目前国际兽医局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并作为重要检疫对象,但至今仍未能将其彻底扑灭,且局部地区部分规模鸡场新城疫疫病仍然存在,许多中小规模的养鸡场仍因此病而损失严重。本病主要特征是患鸡发热、呼吸困难、严重下痢,神经紊乱、不自主点头现象、粘膜和浆膜出血。笔者在临床兽医工作中,通过对近段该类疾病的观察了解与治疗,总结出了一套较使用的方案,通过实际应用治愈率较高,现总结如下以便兽医临床工作者参考。
  1. 发病情况
  2008年1月—3月,正值冬春交替候鸟返回的季节,我省某市部分乡镇的养鸡场发生一种以点头、肌肉震颤、瘫痪、迅速死亡﹙多在一天内﹚为特征的强毒新城疫病,病程为5—7天,康复后出现歪颈、观星等神经症状。
  2. 流行病学
  春秋是本病主要流行季节,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常与传支、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混合感染。强毒新城疫﹙速发嗜内脏型﹚发病急伤亡率高,死亡率一般在20%—80%之间。
  3. 病因及发病机理
  由于免疫失败或未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导致鸡体对该病失去抵抗能力。若在本病流行时节,病原体经口鼻等途径进入鸡体引起发病。病原体直接进入营血则不见临床症状而死亡;病原体由表入里可见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闭眼嗜睡;病原体侵入肺脏,可见呼吸困难、重者张口喘息;病原体侵入肠胃则见倒提病鸡时口中流出大量酸臭液体、拉黄绿色稀粪;病原体侵入心包则见头颈歪斜仰视、全身抽搐倒地、肌肉震颤等神经症状。
  4. 临床症状
  本病目前主要以30—50日龄的鸡多发,此阶段鸡群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至废绝等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呼噜、拉黄绿色不成形稀粪,先开始出现零星鸡只瘫痪两天后表现肌肉震颤、病鸡嗉囊积液,呈区域性流行性疾病。
  5.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全身粘膜及浆膜出血、最突出的病变在消化道:腺胃粘膜水肿,粘膜上的乳头或乳头间有出血点;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粘膜有条状出血;小肠、盲肠和直肠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肠道淋巴集合组织常形成“枣核状”坏死,溃疡灶主要发生在淋巴滤泡处,有的可深达粘膜下层、心冠脂肪有细小的出血点、肺脏充血或发生肺炎。
  6. 防治对策
  6.1 综合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消毒工作,加强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应用合理免疫程序:7日龄Clone30H120二联苗2倍量滴鼻点眼,20日龄新-支﹙H52﹚二联活苗滴鼻点眼并注射新城疫油苗0.3ml/只,35日龄Clone30或ND-IV 4倍量饮水或肌注。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多喂青绿饲料,增强抵抗力;鸡舍、场地、用具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消毒;每日清除鸡粪,注意观察鸡群健康状况,隔离可疑病鸡。
  6.2 药物治疗
  6.2.1 干扰素诱生剂     规格:2000羽/支 用法:2倍量饮水,每天药集中在2小时内饮完,连饮2—3天。
  6.2.2 中草药    中草药有清瘟败毒、凉血止痢、开窍等功效。
    二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青黛、甘草各120g,水煎取汁,100只鸡一次饮服,每日一剂,连用3—5天。
    清瘟败毒散﹙生石膏120g、生地黄30g、水牛角60g、黄连20g栀子30g、牡丹皮20g、黄芩25g、赤芍25g、玄参25g、知母30g、连翘30g、桔梗25g、甘草15g淡竹叶25g﹚。按2%比例混饲,连用3—5天。
    6.2.3  5%环丙沙星或5%恩诺沙星溶液    每1ml药液加水1千克,让其自饮,连饮3—5天。
  7.小结
  目前鸡新城疫病流行严重主要原因是1.受环境污染 养户对疫苗使用不当,加上平时消毒不严格,使病毒“反强”;饲养管理差 养户放松管理,降低了机体抵抗力。2.部分农户为了省钱,疫苗剂量使用不正确盲目地防疫,从而使全群抗体水平降低。3.养殖户消毒意识较低 此病用0.3%过氧已酸、1%来苏儿、2%NaoH消毒效果较好。
上一条:引起鸡冠异常变化的原因
下一条:产蛋鸡疾病的简易诊断法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   总经理:刘照明
联系电话:13513769837   业务QQ:651743219    电子邮箱:gushituji@126.com
(C)2007 版权所有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技术支持: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豫ICP备07006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