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鸡病防治>>其他>>正文
当前禽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及其控制对策
来源:中国畜牧报  点击量:5539

  规模养禽是农民的一条致富大道,家禽由农家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和促进了养禽科学的进步,疾病防治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生产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疾病问题十分突出就是困扰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估计,每年因各类禽病引起的死亡率高达15%~20%,经济损失巨大。为了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障规模养禽业的顺利发展,现将当前禽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当前禽病的主要特点

  疾病的种类多而复杂。旧病继续发生,新病不断出现,如新城疫、禽出败、鸡白痢、鸭瘟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也随之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有:鸡传染性贫血、禽流感、肾病变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减少综合征、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在这些新出现的疫病中,目前要特别重视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和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的研究和防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止继续传播蔓延,以保护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不少疫病感染的禽种增多,如新城疫,过去只发生于鸡和火鸡,但近年发现鸽、鹌鹑、驼鸟、山鸡、珍珠鸡、竹丝鸡、鹧鸪等都可发生。又如传染法氏囊,过去认为只是鸡独有的疫病,近年发现鹅、鸭、山鸡、竹丝鸡也有发生等等。

  非典型性疾病增多。这里说的增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非典型性疾病的种类增多;一是非典型性疫病的病例的数量增多。如鸡新城疫、鸡白痢、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囊病、鸡腹水综合征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广泛,发病率也很高,这往往给诊断与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是由于疫病在流行过程中,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异,有些病原毒力出现减弱,加上禽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禽病在流行,症状和病理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对于控制超强毒株感染,除提高改进疫苗免疫质量外,应着重考虑减少病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措施,采用生产管理上的全进全出制等。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随着规模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小鸭传染性浆膜炎、鸡球虫病和鸡住白细胞虫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禽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未能有效控制,使鸡只的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引起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使养禽场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一些条件性传染病已变为非条件性传染病,这种情况近年来日趋普遍,危害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长期以来,此菌一直被看作是寄居肠道内的正常菌,至多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现在发现,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此病传染途径,传统观念认为是消化道,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很多情况呼吸道也可感染,近年来又发现“脑型”大肠杆菌病例。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混合感染和复合征使疾病更为复杂。在生产实际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鸡体产生致病作用,并发感染、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两种病毒病同时发生,有病毒病与细菌病同时发生,或两种细菌病、细菌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求诊断工作必须分清主次,现场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便及时控制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危害日趋严重,其中最多的是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饲料及药物中毒等。在规模化养禽条件下,有时由于饲料配制失当或储存过久,营养损失,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饲料及饮水受霉菌毒素或农药化肥、化工废弃物等污染易引起中毒性疾病,某些药物长期大量给药,如痢特灵、喹乙醇等也易引起积蓄性中毒。这些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日益突出,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应该重视这一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


  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新病的产生,就是由于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鸭病肝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效果不佳。

  细菌性病原体其耐药体不断产生。这种情况,近年来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不少养禽户滥用抗菌药物关系极大。此外,不少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也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并且还给人畜(禽)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再有长期使用抗菌素,会使畜禽的免疫力大为削弱,并且使动物体内成为一个有高浓度药物成分的环境,病原体在那里生存,因受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繁衍成新的病原体。

  由于畜禽体内的免疫能力的削弱,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及新的病原体的出现,故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去用之有效的药物,现在用则不灵了。

  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不少养禽户有一种片面思想,认为只要对禽群进行预防接种,就万事大吉,对其防疫措施则很不注意,特别是对于禽场、禽舍、禽身等消毒工作更不重视。其实消毒工作,在某种场合下,比接种疫苗更加重要,众所周知,经过饲养多年的禽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有的甚至很严重。加上饲养管理条件差,环境恶劣,如果有应激频频发生,就会严重扰乱家禽的生理机能,大大降低家禽抵抗力,这样一群衰弱的缺乏强抵抗力的家禽,在病原微生物的包围下,哪有不患病之理!

  此外,由于家禽生理解剖结构特殊,在生产实践中,家禽的疫病远比家畜多。

  1.家禽的胸腔与腹腔之间没有横隔膜隔开,故胸腔感染容易传到腹腔,腹腔感染也会传到胸腔。

  2.家禽的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善。只有散在淋巴组织,没有哺乳动物那样完善的淋巴结,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较差,病原体容易进入体内,并易在体内扩散。

  3.家禽的生殖孔与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产生的蛋容易被粪便(含有病原体)污染。

  4.由于家禽没有胎盘的屏障作用,禽蛋形成过程中,体内的病原体容易进入蛋中。


  控制当前禽病的主要对策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配套的防疫卫生措施。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使养禽业继续稳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强调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虽然早就提出了,但至目前为止,不少养禽人员,特别是农村的专业户,对此认识并不那么清楚,重视和执行都很不够。相反,他们对于治疗却很重视,每当发现一两只死病禽,就紧张得不得了,到处寻找药物治疗。虽然对疫病的控制(包括防和治),每个方面都不可忽视,但在对疫病的控制中,毕竟有主有次。可以这样说,能够把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使其不能感染禽群,乃是控制疫病的上策;如能坚持防疫注射,增强动物抗病力和消灭禽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使家禽不得病,这是控制禽病的中策;而疫病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则是控制疫病之下策。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及时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去的财力、精力都是不可挽回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家禽防疫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家禽防疫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故家禽防疫的着眼点应该使整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为此,某些情况下,淘汰一些残次病禽,消除隐患是值得的。其次,当疫病发生时,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紧急接种,不要认为由于进行紧急接种有加重危重病禽死亡的危险而不进行紧急接种,须知禽群患病时不可能所有禽只都同时感染得病,肯定是有先有后的。尽管紧急接种,有时可能会加速一些危重病例的死亡,但能及时挽救未感染得病的大多数,是非常值得的。在生产实践中还发现,对感染发病初期的家禽,紧急接种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必须高度重视消毒尤其带禽消毒工作。消毒是控制家禽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的消毒甚至比打预防针更重要。可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不少养禽户对此认识很不够,从而使家禽防疫工作出现不少问题。为此,建议养殖户应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禽舍门前应设消毒池,进出禽舍的人员,除更衣外,鞋底也要进行消毒。不要在禽舍内或其附近剖检死禽,死禽及剖检后的禽尸要深埋或烧毁,剖检场地及剖检人员的手脚要消毒。

  此外,应该经常带禽消毒。带禽消毒是一项先进的新技术,近年来在生产实践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带禽消毒,既能直接杀死藏于禽舍内,包括空气内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禽体表和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例如对鸡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的预防,通过带禽喷雾消毒,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带禽消毒还能沉降禽舍的粉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从而给禽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既有利于防病治病,又有利于禽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饲养员的身体健康。 

上一条:引起鸡冠异常变化的原因
下一条:产蛋鸡疾病的简易诊断法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   总经理:刘照明
联系电话:13513769837   业务QQ:651743219    电子邮箱:gushituji@126.com
(C)2007 版权所有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技术支持: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豫ICP备07006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