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成年禽类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量下降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本病常呈渐进性发生和持续的低死亡率,但可使肉鸡群的增重率和蛋鸡群的产蛋率严重降低,尤其是使鸡群抗病力下降,对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病自1868年首次报道至今,一直被认为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我地某养殖户于2005年10月从四川成都引进6000只尼克蛋鸡进行饲养,至144日龄时鸡群开始出现零星死亡,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经确诊为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场于2005年10月31日从四川某种鸡场引进1日龄尼克珊瑚蛋鸡6000只,饲养至2006年3月24日即144日龄时开始出现零星死亡,每天平均死亡5-6只,高峰期达10只,4月10日送检时已死亡100余只。
2 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
开产后,鸡群的产蛋量提升缓慢,至送检时(160日龄)产蛋率只有72.5%。病鸡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鸡冠逐渐苍白,颈部、翅及背侧等处皮肤常常出现点状出血,且不容易止血,而后出血点逐渐扩大,直至死亡。剖解可见:多数发病鸡的肝脏显著肿大,占据大部分腹腔;肝质地变碎,表面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结节状病灶;胆囊肿胀,胆汁外溢,周围器官和组织出现黄染区;脾脏显著肿大,为正常体积的3—4倍;肾肿大,隆起突入于腹腔,头肾可观察到蚕豆大小的肿瘤样结节。少部分发病鸡在腺胃粘膜表面乳头间可见少量出血点,空肠内出现线状凝血栓塞物。法氏囊无明显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 取送检鸡的心、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病料,无菌用接种环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于37℃恒温箱培养24--48小时,均未见细菌菌落生长。
3.2 马立克氏病血清学检查 采集濒死鸡血液,分离血清,获得待检血清计10份;收集病死鸡和濒死鸡的羽髓,按常规方法处理后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待检抗原,计15份。然后分别与马立克氏病参考抗原、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37℃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在10份待检血清中有3份为阳性反应,阳性率为30%(3/10);而15份待检抗原均为阴性反应。
3.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取送检鸡的心、肝、肾及坐骨神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病理切片,伊红—苏木素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中央静脉淤血,沿血管分布可见淋巴样肿瘤细胞浸润;部分肝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大量形态一致的淋巴样肿瘤细胞增生;肿瘤细胞浆嗜碱性,量少,核呈空泡状。肾脏间质部分可见大量出血病变,椭圆、有核的禽红细胞堆积在一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脱落入管腔;部分肾组织被增生的形态一致的淋巴样肿瘤细胞所代替。心肌纤维和神经纤维未观察到任何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细菌分离培养、琼脂扩散试验和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可以确诊本次疫病是一起典型的鸡淋细胞性白血病。
5小结与讨论
5.1 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是一种渐进性发生的肿瘤性疾病,在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上与内脏型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极为相似,特别是在本次病例中法氏囊无明显肿瘤性结节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误诊。因此,要注意与内脏型马立克氏病进行鉴别诊断:(1)在发病年龄上,AL通常发生在16周龄以上的鸡,而MD在4周龄以上的鸡均可发病,其中以9—13周龄多发;(2)MD常呈现单侧坐骨神经淋巴性增粗,而AL无明显的变化;(3)AL在法氏囊上常呈现淋巴性肿瘤结节,而MD表现为法氏囊萎缩或弥漫性增厚;(4)在病理组织学上,AL肿瘤为形态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组成,而MD肿瘤为由小到大的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等混合群体组成。
5.2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能降低禽白血病肿瘤的发生,且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同时蛋用鸡与肉用鸡不一样,对禽白血病没有明显的遗传抵抗力。因此,患病鸡只能淘汰处理。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重点在于原种鸡场和种鸡场的净化;而对商品蛋鸡场,主要的措施是禁止从污染有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