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我市家禽发生了由农家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规模饲养、由小农经济式经营过渡到现代商品化生产、由传统的落后饲养转变为先进的科学饲养等巨大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村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大道。我市2005年屠宰家禽4988.13万羽,产禽肉6.83万吨,禽蛋4.31万吨,是我市300多万农民的重要收入渠道。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禽病问题十分突出,是困拢养禽业的重要因素。据估计,我市每年因各类禽病引起的死亡率高达15-20%,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因此为了降低死亡和发病率、减少损失,保障规模养禽业的顺利发展,对禽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势在必行。
1.禽病发生主要特点与原因
1.主要特点
疾病的种类增多,传染病的危害最大,对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达80多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二是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增多,影响较大的有:鸡传染性贫血、禽流感、肾病变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减少综合征、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三是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四是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五是混合感染和复合征使疾病更为复杂,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1.2主要原因
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地消毒隔离措施,病死家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二是病毒性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新病的产生,就是由于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鸭病肝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效果不佳。三是细菌性病原体其耐药体不断产生。这种情况,近年来确实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四是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2.禽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费投入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低。规模化养殖是现代家禽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因此对相应的管理水平、饲养水平和防疫水平的要求也较高.然而就我市现状而言,畜牧事业费和防疫费大多是80年代初财政包干时的基数。物价的上涨和家禽饲养量的迅速增多,各项经费十分缺乏,由于动物防疫经费不足,以致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同题:各级防疫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 ,还是延续50年代以来“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力量薄弱,连一些简单的禽病都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加上部分的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从业人员的防疫观念淡薄,以传统落后的方式进行粗放的管理,如此等等。
2.2科学研究落后。我国动物医学科学研究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发达国家已超过了5%。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现行的科研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研机构和学科设置不合理,研究课题重复、雷同,缺乏协作。另外,在科技机构中,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较低但社会效益较大的技术,如基础研究和诊断试剂的研究等更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2.3缺乏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多以及病情的复杂化,再加养殖户对畜禽饲养管理加粗放,缺乏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预防的方法和免疫时机,使传染病的免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免疫无效甚至诱发传染病。例如:鸡新城疫的二次免疫都用Las0ta或克隆30株疫苗饮水免疫。由于饮水免疫降低了鸡新城疫疫苗的效力,因此,在一些地区,二次免疫后发生鸡新城疫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在鸡新城疫免疫时随意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甚至在1日龄时使用I系苗超前免疫,造成疫苗的剂量越用越大,毒力越用越强,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加大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的使用剂量,对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损伤,极有可能会导致其他疫病的免疫失败
2.4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环境污染严重在饲养管理中只重视免疫,不重视检疫、隔离及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急功近利,饲养密度过大,使病原密度增加,传播迅速;另外,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流通渠道增多,速度加快,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疫病的传播;再加上乱扔乱抛病死畜禽和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病死畜禽肉,更使环境污染加剧,疫病控制困难。
2.5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增大了防治难度。在生产实际中,随疫病的增多,养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原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殖场变得很普遍。目前,生产中发生的禽病,有多种病毒病同时感染的,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多种细菌病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有病毒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新城疫和球虫病;有细菌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有遗传因素和饲养管理造成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另外,一些不同的病原还可以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禽痘、肿头综合征、马立克氏病、禽霍乱、曲霉菌病、气囊螨虫病、氨中毒、福尔马林中毒、维生素A缺乏、腹水症等都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这些病原的混合感染十分多见,而单一接种某种疫苗免疫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白血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还可引起免疫抑制。
3.禽病防治工作应对措施
禽病防治工作的目的是:保证养禽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使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较大的提高。禽病防治工作的前提和着眼点是预防疫病的发生,是防病而不是治疔,是以家禽群体为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重点,防治工作的重点仍是各类传染性疾病,同时兼顾其他疾病;既着重于集约化禽场的疫病防治,也要兼顾广大农村散养户家禽的防疫。
3.1认识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 禽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其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特点及其趋势是:禽病种类不断增多,旧病未灭,新病又不断增加,其中传染病的发生率最高;细菌性环境性传染病的发确率上升,危害性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鸡副嗜血杆菌、波氏杆菌病等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养禽场中,成为或正逐渐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和多发病,为禽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难点;病原变异多见,疫病发生趋向于非典型化和复杂化,增加了疫病诊断和防制的难度;饲养管理方式和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与遗传背景相关的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亦有上升趋势。
3.2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要做好禽病防治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和制度,需要一大批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才,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逐步提高养禽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应该采取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使禽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新成果得到推广,使他们特别是基层兽医人员的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和提高。另外,还应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通过政府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使广大农户不要在某一区域内过分密集的兴办养殖场,并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控制产品的药品残留及添加剂的残留,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
3.3 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禽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禽病防治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虽然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条件好一些,但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一些疫病长期存在,并有新病不时出现;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农村养殖户饲养条件更差,生产者缺乏防病知识,消毒不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并对禽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减少疾病传播机会,严格遵守防疫制度,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进出养殖场。对发病和病死家禽,要严格处理,防止疫病扩散。对引进的家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不要将病禽带入场内。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疫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
3.4健全和完善禽病防疫体系,建立疫情的预测预报信息系统。我国已有一套兽医防疫体系和兽医疫病诊断、检验和监测控制体系,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兽医体制改革中,各级兽医防疫机构要坚持按比例定编.保持队伍相对稳定;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人员从事禽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规范诊断,检测技术;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掌握当地疫情动态,指导、协助养禽企业(场)和基层进行有针对性的禽病防治和疫病净化工作;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禽病的发生及其流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在充分掌握其发生、流行情况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禽病疫情的预测预报和提高对各种疫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主动和快速反应能力。
3.5推行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实现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模式,提高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