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业是回报率最高的养殖业之一。但肉鸡及其产品的快速流通,加剧了鸡病的流行。近年来随着高温、多雨、潮湿等多变天气的影响,许多环境条件致病菌疾病再度增多。生产实践中药物和疫苗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降低了鸡体对疫苗免疫的应答效果,另一方面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耐药菌株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紊乱,引起或加剧了代谢病、中毒病的发生。日前商品肉鸡的死亡率约为15%~20%,疾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加大了养鸡成本,也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困难。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老病依旧存在或发生变异,新病、新病型不断增多
多年来,危害肉鸡的主要疫病有新城疫(ND)、鸡白痢、球虫病等,但是随着鸡种的频繁引进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IB)、慢性呼吸道病(CRD)和传染性脑脊髓炎(AE)也成为鸡群常见病,近几年又出现了禽流感(AI)、肉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HSMS)等新病。而一些病原的抗原、毒力、组织嗜性发生变异,致使临床上非典型病症增多。
1.2 条件致病菌性疾病病例明显增多
①高温、潮湿的气候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津地区地处港湾,近年来高温、多雨、潮湿的天气状况,有利于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②病死鸡处理不当,病原扩散。③盲目或反复用药,导致正常菌群紊乱,病情复杂化。④免疫抑制病的影响(IBD、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等),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对多种疾病易感。
1.3 混合感染加剧,非典型病症增多
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多数菌株仅对少数几种药物敏感,使药物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IB与CRD,ND、CRD与大肠杆菌,ND与IBD及各种细菌之间的混合感染多见,使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化。
1.4 以传染病为主,呼吸道疾病严重
由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病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严重,特别是冬春季节最为明显。
1.5 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时有发生
①饲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部分新产品在实践中大量应用,但掌握不好;②高温、潮湿、强光等应激因素的影响;③长期的呼吸道病或腹泻病,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盲目或反复更换用药,导致正常菌群紊乱。
这些原因能引起或加剧代谢病、中毒病的发生。
2 流行态势及防制对策
2.1 新城疫
目前新城疫仍然是天津地区对养禽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多年来,新城疫的大流行得到控制,临床上多为散发和非典型症状。但近年来,ND又出现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感染宿主广泛的强毒致病株,免疫鸡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但仍然发病。肉鸡虽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但剖检后其他器官病变不典型。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NDV易感动物很多,被NDV强毒株感染的这些易感动物可长期带毒排毒,我国鸡群新城疫病毒的感染率在12%以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②NDV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并可经空气传播的疫病,这给防制净化带来困难;
③母源抗体的干扰;
④高致病株的存在,我们先后从河北、天津的发病肉鸡场分离到嗜神经型高致病株;
⑤病毒株的基因与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与NDV致病性密切相关的FO蛋白存在变异,这可导致病毒毒力、组织嗜性等的变化,使传统疫苗不能提供理想的保护。
⑥单纯活苗免疫造成NDV HI抗体效价的离散性大,往往造成非典型ND的发生。
疫苗免疫仍然是控制ND的有效措施。目前针对肉鸡ND的免疫主要采用弱毒苗多次免疫。新近的研究表明,新城疫V4疫苗株可激发良好的肠道局部免疫,而Lasota株可激发良好的气管局部免疫。疫苗选择为先Ⅱ系再Ⅳ系(V4)再Ⅰ系,效果较好。免疫方法为首免用Ⅱ系进行滴鼻点眼,以后可进行饮水或皮下及肌肉注射,V4还可拌料免疫。弱毒苗加灭活苗免疫近年来被证实是较理想的免疫程序,可用于ND常发地区鸡群的免疫。活苗应用V4或Lasota,油苗应用含有基因Ⅵ、Ⅶ型的多价新城疫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具体方法是4~7日龄用Ⅱ系或Ⅳ系进行滴鼻、点眼,同时注射半剂量NDV油乳剂灭活苗,这样免疫的鸡群HI价整齐度好,离散性小。
2.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危害雏鸡的主要传染病。由于引起IBD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强毒株的存在,IBD在天津每3~5年出现区域性暴发。尽管疫苗免疫得到重视,但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肉鸡IBD的流行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①在IBD污染区单纯用弱毒苗难以控制IBD的发生,流行上多表现散发或鸡场内轻度暴发;
②超强毒力IBDV存在,病鸡法氏囊组织严重出血、水肿,死亡率最高达70%;
③IBD与ND、CRD等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增多;
④IBDV早期感染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鸡只发育不整齐,易引发多种感染。
对雏鸡进行弱毒苗加灭活苗的免疫程序可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用活疫苗免疫2次,首免在10~16日龄滴鼻点眼,间隔7~10天再饮水免疫1羽份/只IBDV弱毒苗,二免10天后雏鸡血清中IBD抗体琼扩阳性率可达85%以上,可有效防止IBD的发生。在常发地区可采用中等毒力的弱毒苗饮水免疫,同时皮下注射0.2mL油乳剂灭活苗(法氏囊组织灭活苗或细胞培养IBDV灭活苗);种鸡场应用油苗可保证雏鸡均匀一致的抗体水平,便于免疫程序的实施。在疫苗应用中应注意防止强毒力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环境污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和母源抗体干扰免疫。
2.3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生于家禽和野鸟的传染病。AI可不同程度地损坏呼吸、肠道、生殖和神经几大系统,表现各大系统症状。雏鸡和肉仔鸡多以呼吸症状为主,表现为精神和食欲较差,消瘦,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咳嗽、罗音、打喷嚏、鼻窦肿胀等,死亡率为3%~10%。
禽流感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传播快,流行面广,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实践中,在低毒力或中等毒力AI感染时,可允许使用灭活苗。大量试验表明,单价或多价灭活苗可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防止感染和向外排毒;灭活苗可减少病毒向其他鸡群的传播、延迟或减少强毒力禽流感病毒的暴发机会。用当地流行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能减少AI引起的生产损失,降低病毒复制和禽体向外排毒的机率。商品肉鸡可于3~7日龄0.3mL只免疫,在接种后2周产生免疫力,可保护整个饲养期。
2.4 大肠杆菌病
肉鸡大肠杆菌主要发生在3个阶段:
①新生雏鸡2~5天内死亡,多因胚胎感染或孵化感染所致,死亡率在5%以内。
②15~25日龄时,多在使用活疫苗2~3天后发生,出现1%~10%的死亡率,个大体胖者多见。主要是因为活病毒疫苗(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气管、肠道均有轻度损伤,在环境应激条件下易继发大肠杆菌、CRD。临床上常见气囊炎、肺炎、肠炎等。
③20~35日龄时,约5%的发病率,多因腹水症,加之垫料过厚、空气污浊等引发大肠杆菌。临床上以肝周炎、气囊炎、心包炎、肺炎等较常见。目前对该病的防制大多采用抗生素,但由于滥用抗生素产生了许多耐药性菌株,使防制效果越来越差。分离菌药敏试验表明:大多菌株除对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均相当普遍。
对分离鸡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鸡场血清型都不尽相同,疫苗免疫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肉仔鸡的大肠杆菌病防治,可在鸡群发病前10~1.5天选用本地区分离株制备的多价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只鸡皮下注射0.25~0.3mL,肉鸡在开产前再免疫1次,每只0.5mL。近几年,应用地方分离筛选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进一步筛选充分表达免疫保护性外膜蛋白抗原的菌株研制多价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灭活苗,不仅可提高保护率,还可降低接种后的免疫反应。
2.5 鸡慢性呼吸道病
CRD是由MG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鸡群均能检出,MG清阳性鸡。近年来对几个大型种鸡场血清学调查显示MG抗体阳性率一般为15%~50%,个别高达90%以上。肉鸡CRD的发生主要原因有:
①种鸡垂直传播。
②鸡群带菌率高,一般为30%~90%,一旦感染,终生带毒。③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抵抗力等诱发因素。A.环境及非传染性因素:环境低温(气候突变,育雏室温度低),此时常伴发腹水综合征;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氨浓度过高、密度大;营养不良,特别是VA缺乏。B.呼吸道病毒感染:NDV、IBV、AI感染,损伤呼吸道上皮;NDV、IBV疫苗毒,特别是喷雾时,活毒疫苗在体内有一增殖过程,对呼吸道、肠道有轻度损伤(如IBV-H52),易引起该病流行。C.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IBDV、CAV和REV等,此时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免疫功能不足。④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支原体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打开了E.Coli、巴氏杆菌、葡萄球菌侵入的门户。
临床上以气囊炎、肺炎、眼炎多见。①呼吸道症状:流鼻液、条喷嚏、甩鼻、咳嗽,特别是明显的气管罗音,②结膜炎及眼睑肿胀,有些鸡失明;③全身症状:精神、食欲不振,消瘦;④时隐时现难治愈,随用药、气候和营养的改变"三好三坏";⑤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A.种鸡:产蛋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死胚、弱胚增加,饲料报酬下降,死淘率增加;B.肉仔鸡:生长发育不良,饲料报酬下降,肉鸡等级下降,死亡率升高(5%~30%)。
对CRD的防制除对鸡群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外,还要在加强卫生措施的前提下严格检疫,带鸡消毒并逐步净化。在肉鸡病毒病的免疫程序上,尽可能防止应用毒力较强的疫苗株,防止疫苗应用间隔过短。目前MG疫苗主要有3种:
①F株是被广泛应用的活疫苗,是中等及低毒力的MG血清型,适用于支原体病呈地方流行性的多龄鸡场。可用滴鼻、点眼、气雾或饮水等方法免疫。通常应用于8周龄以上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