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物用法>>正文
药物和药物防治
来源: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点击量:4887

  一、家禽的用药特点

  由于家禽的生理特点与其它动物不同。因此,要尽量避免套用家畜甚至人医的临床用药经验,而应根据鸡家禽的生理特点选用药物。

  1.家禽的生理特点:家禽的某些生理特点与选用的药物有密切的关系:

  (1)家禽没有牙齿,舌粘膜的味觉乳头较少,所以家禽对苦味药照食不误。当家禽消化不良时,苦味健胃药不起作用,所以不宜使用苦味健胃药,而应当选用大蒜、醋酸等助消化的药物。

  (2)家禽一般无逆呕动作,所以当家禽服药过多或其它毒物中毒时,不能采用催吐药物,而应采用嗉囊切开术排除毒物,疗效较佳。

  (3)家禽对咸味无鉴别能力,但喜爱挑食盐颗粒,而引起食盐中毒,因此食盐在饲料中的含量一定不能很高。

  (4)家禽的呼吸系统中,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气囊,它能增加肺通气量,在吸气、呼气时增强肺的气体交换。同时,家禽的肺不像哺乳动物的肺那样扩张和收缩,而是气体经过肺运行,并循肺内管道进出气囊。家禽呼吸系统的这种结构特点,可促进药物增大扩散面积,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量,故喷雾法是适用于家禽的有效给药途径之一。

  (5)家禽的消化道呈酸性,而呋喃类药物在酸性消化道内效力和毒力同时增强,使家禽发生中毒,故对家禽使用呋喃类药物时要严格控制用量。

  (6)家禽的胆汁呈酸性,与胃内酸性内容物一起中和了碱性的胰液和肠液,使肠内pH保持在6左右;

  (7)家禽的蛋白质代谢产物为尿酸,故尿液的pH与家畜亦有明显的区别,一般为pH 5.3,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考虑禽尿液的pH值,如在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以防尿酸盐在肾脏沉积或肾衰竭。

  (8)家禽无汗腺,又有丰富的羽毛,对高热十分敏感,在夏季,宜使用抗热应激药物。

  此外,家禽的生长期短,肉鸡只有40~50天,当大群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残留问题,为此,要根据各种药物的特性,制定必要的停药时间。

  2.家禽对药物的敏感性:家禽对某些药物有很高的敏感性,应用时必须慎重。如雏鸡对磺胺类药物特别敏感,以0.5%浓度混饲7天,就会引起雏鸡脾脏贫血、坏死;家禽对喹乙醇、氯化钠和等也很敏感,因此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应特别小心,防止中毒。

  二、养禽场常用药物

  一个养禽场可能发生的疫病种类很多,除了搞好常规的卫生防疫工作外,应用药物进行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措施。

  1.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禽病既有抗病作用,同时又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或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

  (a)治疗作用:如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等化学药物,对病禽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又如应用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可治疗家禽的某些营养缺乏症及代谢疾病。此外也可使用某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健胃、止泻、收敛等。

  (b)副作用:特别是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往往会产生超过禽的耐受能力的严重损害作用,甚至死亡,这类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称为毒性反应,如喹乙醇、磺胺类药物都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因此,应用药物时要认识药物的特性、准确掌握其剂量及禽的体况,尽量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

  2.养禽场常用药物的种类

  养禽场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菌增效剂、其它抗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五大类。

  (1)抗生素类:养禽场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喹恶啉类、多肽类、林可霉素类及其它类抗生素。

  (a)青霉素类:青霉素G钠或钾,苄青霉素,阿莫西林。

  (b)头孢菌素类  在禽病临床上应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很少,目前主要是先锋霉素。

  (c)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单硫酸卡那霉素。

  (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严迪,硫氢酸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菌素,酒石酸北里霉素,竹桃霉素。

   (e)喹诺酮类药物: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二氟沙星等

  (f)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

  (g)氯霉素类: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等。

  (h)多肽类抗生素:杆菌肽,多黏菌素。

  (i)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新生霉素。

  (j)硝基呋喃类:主要是痢特灵。

  (k)喹啰啰恶啉类:喹乙醇、卡巴氧和痢菌净。

  (2)磺胺类药物:磺胺脒,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嗯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等

  (3)抗菌增效剂:主要有甲氧苄氨嘧啶和二甲氧苄氨嘧啶。

  (4)其他类抗菌药:克霉唑,制霉菌素,两性菌素B。

  (5)抗病毒药:病毒唑、病毒灵、金刚烷胺。

  (6)抗寄生虫药  抗寄生虫药是指能够驱除或杀灭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养禽场用的抗寄生虫药有抗球虫药、抗蠕虫药和杀虫药三类:

  (a)抗球虫药:地克珠利,三字球虫粉,马杜拉霉素,克球粉,盐霉素,氨丙啉,莫能菌素,氯苯胍等。

  (b)抗其他原虫药:甲硝唑,二甲硝咪唑等。

  (c)抗蠕虫药: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枸橼酸哌嗪,氟硝柳胺等。

  (d)杀虫药:双甲眯、溴氰菊酯、蝇毒磷等。此外,目前市场上供应一种英国生产的“扑灭粉”可杀灭饲料中的害虫及蚊、蝇、蚁、螨、虱等,对人畜安全。

  以上药物的使用剂量详见养禽场常见疾病的防治部分。

  三、家禽给药的方法和技术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给药病禽的病情及生理特性,选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因此掌握合理、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利用程度,约效出现的时间及维持时间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给药方法分以下三类:

  1.群体给药法

  (1)饮水给药法:是目前养禽场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将药物溶于饮水中,给禽饮用。适用于短期投药、紧急治疗投药和病禽已不吃料,但还能饮水等情况。所用药物必须溶于水,且溶解度高;饮水要求清洁、不含杂质;饮水给药时应事先停水2~4小时,以便禽尽量在短时间内(一般要求在半小时内)饮完,以免药物效果下降;还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应严格按药物使用浓度要求配制,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药物溶于饮水时,也应由小量逐渐扩大到大量,尤其不能流动的水。

  (2)拌料给药法:也是目前养禽场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适用于不溶于水的药物或加入饮水中使适口性变差或影响药效的药物以及需要长期连续投服的药物。临床上通常将抗球虫药、促进生长药及控制某些传染病的抗菌药物混于饲料中给予。拌料给药时应注意:病禽不吃料或采食很少的情况下,不宜使用拌料法给药;注意准确计算所需要的药量和饲料用量,以免浓度小时不起作用和浓度大时药物中毒;对于毒性大、禽很敏感的药物(如喹乙醇等)一般采用逐级混合法,即先把全部用药混合在少量饲料中,充分拌匀,再把这部分饲料混合于一定量的饲料中,再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再和所需的全部饲料拌匀即可;应注意所用药物与饲料添加剂的关系,如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K,应用氨丙啉时应减少维生素B的用量。

  (3)气雾、药浴、喷洒、熏蒸给药法:此法主要杀灭体外寄生虫或体外微生物,也可用于带禽消毒。使用时应选择对禽的呼吸道无刺激性且又能够溶解于禽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药物,喷雾的雾滴大小要适当,大小应为50~100毫米;将药液喷洒到机体、窝巢、栖架上时应均匀;药物剂量也应选择适合的浓度,避免药物对禽和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毒性;用熏蒸法杀灭体外微生物时,要注意熏蒸时间,用药后要及时通风。

  2.个体给药法

  (1)口服法:将药物的片剂或胶囊直接投入禽的食道上端,或用带有软塑料管(或橡皮管)的注射器把药物经口注入禽的嗉囊内。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驱除体内寄生虫及对小群禽或者对隔离病禽的个体治疗。也适合于某些弱雏在1日龄时用此法经口注入微量元素、维生素及葡萄糖混合剂,此法虽然费时费力,但药物剂量准确,如投药及时,有良好的效果。

  (2)肌肉或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部位多选择胸肌和腿部外侧肌肉。肌肉注射的优点是吸收速度快,药效迅速,可以提高一些全身性急性传染病的疗效。如为刺激性的药物,应采用深层肌肉注射。油乳剂疫苗或注射药液量较多时,适用于皮下注射。注射时要有人将被注射禽保定,注射局部要注意消毒和更换针头。

  (3)静脉注射法:此法适用于急性严重病例,某些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必须用此法。缺点是要求注射技术较高,注入速度较慢。其方法是将禽仰卧,拉开一翅,在翅膀中部羽毛较少的凹陷处,有一条静脉经过,为翼根静脉和翼下静脉。注射时先在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左手压住静脉根部,使血管充血后变粗,然后将针头刺入静脉内,见有血回流,即放开左手,将药液缓缓注入。

  3.种蛋给药法

  (1)浸泡法:首先将种蛋表面洗净,然后将种蛋浸入一定浓度的药液中,浸泡3~5分钟即可。此法主要杀灭蛋壳表面的微生物。

  (2)熏蒸法:将经过洗涤或喷雾消毒的种蛋放入罩内、室内或孵化器内,然后关闭室内门窗或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熏蒸半小时后方可进行孵化。

  (3)照射法:常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将种蛋平放,紫外线光源离种蛋高40厘米,照射1分钟,然后将种蛋翻转,再照射1分钟。

  (4)真空法:将种蛋放入容器内,然后加入药液,再用抽气机将密闭容器内的空气抽走,造成容器内的负压状态(一般要求真空达33.33千帕),并保持5分钟

上一条:地塞米松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下一条:喷雾给药的特点及应用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   总经理:刘照明
联系电话:13513769837   业务QQ:651743219    电子邮箱:gushituji@126.com
(C)2007 版权所有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技术支持:固始土鸡孵化中心   豫ICP备07006713号